首页 > 银行 > 监管动态

福建银监局:建立监测评价体系 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来源:互联网

  沈阳科讯网网站11月9日讯 据银监会消息,第139场银行业例行新闻发布会在京召开,福建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杰发表题为“围绕实体需求,强化监管引领,持续提升福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的报告。福建省农信联社主任张镇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福建省分行副行长叶灿辉共同出席会议并讲话。

  福建拥有很好的自然、资源条件和优势,也有很好的政策优势。福建面临“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自贸试验区、生态文明试验区、福州新区、平潭综合实验区、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六区叠加”的发展机遇,在快速发展之时,也仍然仍然存在薄弱环节,比如山海、城乡发展差距较大,民营经济活跃但面临转型升级压力等等。福建经济既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对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福建银监局围绕这些方面,积极落实银监会的部署,创新完善监管手段,强化监管评价考核和激励约束,引导基层银行业完善内生机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加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供给,推动银行业资金更好地流向实体经济,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建立评价体系,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福建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杰通过“为什么”、“是什么”、“怎么用”三个问题就监测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

  第一, 为什么要建立监测评价指标体系?

  近年来,银行业在服务实体经济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如信贷结构不合理,制造业信贷投放不足的问题引起监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赵杰表示,一方面,受宏观经济下行影响,福建制造业正在经历转型升级的“阵痛”,部分企业经营出现暂时困难,贷款质量有所下滑,银行信贷投放意愿有所削弱;另一方面,“趋利避害”的选择性偏好促使银行把更多资金流向国有背景项目和房地产业,对制造业等实体经济领域造成挤出效应。

  “如何有效地使用监管工具,引导银行业切实改善信贷结构,回归实体经济本源,对监管部门而言,既是挑战也是职责所在。” 赵杰说。就推动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多为定性的要求和规定,定量指标和考核不多,且分散在不同的领域,不够系统,不能形成工作抓手,难以将监管政策有效地传导到银行经营决策中。对此,赵杰分析称,福建银监局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目的是将服务实体经济的各类政策、要求融合贯通,建立更加系统全面,又突出重点的监管工具,统筹推动辖区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工作。

  第二,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内容是什么?

  监测评价指标体系是通过对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评价,直观地衡量和比较不同机构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水平。

  该体系有两个特点:

  一是看总量更看结构。这套体系包含两大类15个指标,其中6个指标是衡量信贷总量,比如各项贷款余额、表外授信余额、授信客户数量等;有9个指标是衡量信贷结构,比如制造业、新经济、小微、涉农、消费等领域贷款和绿色信贷的占比。目的是推进优化信贷结构,特别是支持制造业,为了鼓励银行业机构更好地支持福建经济转型和制造业发展,我们赋予制造业贷款及相关指标最大的权重,达百分之二十五。

  二是看存量更看增量。存量反映的是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历史贡献度,增量反映的是当期的进步度,我们两者都考察,尤其是考察一家银行在优化信贷结构的过程中取得的成效。同时,我们还把不良贷款核销转让这一因素考虑在内,使用经过还原后的贷款增量,这样能更加客观地反映不同机构的贷款实际增量。

  第三, 怎样使监测评价指标体系发挥作用?

  我局统计部门定期对监测评价结果进行通报,在此基础上,监管部门跟进一系列激励约束手段,比如约谈高管、下发监管意见书,并用于监管评级和高管履职评价,套一句网络用语,监测评价指标体系“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它固化到日常监管各个环节,与其他监管工具有机结合,从多个工作维度让银行业机构感受到服务实体经济的具体监管措施,干好干坏不再是一个样,监测评价得分低的机构或其高管人员将面临更严的监管措施、更高的检查频度、更低的监管评价,而这些又可能与银行高管评价、开新业务、设新网点、分红等“切身利益”挂钩,促使银行重视落实。

  福建民营经济占比高,但企业单体规模普遍不大,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在新常态背景下转型升级的矛盾更为突出。为进一步引领辖区银行业回归本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福建银监局党委书记、局长赵杰表示,今年福建银监局在现有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等以风险为主的监管手段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服务实体经济质效统计监测评价体系,对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主要指标进行量化综合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采取差异化监管措施。特别是在评价体系中对信贷投向制造业、新经济领域等赋予较高权重,鼓励银行业将金融资源配置到有利于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领域。

  截止9月末,福建省制造业贷款余额5928.80亿元,比年初实现正增长,扭转了去年逐月下降的态势;新能源、生物医药等新经济领域贷款余额1129.56亿元,同比增长21.13%,高于各项贷款增速9.4个百分点;累计支持经贸往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等“一带一路”项目1134个,表内外融资余额1378.99亿元;设立重点支持电子信息、智能装备等产业的“21世纪海丝”产业基金,总规模达1000亿元,有力支持我省企业统筹境内外两个市场,转型升级、做优做强。

  通过完善内生机制,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服务实体经济是个难题,福建银监会从监管角度出台了很多政策,目的是引导银行业解决脱实向虚的问题。

  一是推动下放审批权限。福建银监局组织辖区银行业机构对贷款审批权限管理现状进行再评估,在风险可控前提下推动向县域下放小微企业等贷款审批权限。据初步统计,今年以来辖区共有19家银行业机构进一步下放了审批权限,金融服务更加“接地气”。

  二是落实尽职免责机制。针对因尽职免责制度不明晰导致部分基层机构和信贷人员存在“惧贷”心理的现象,福建银监局积极督导银行业机构加快完善尽职免责实施细则,合理界定尽职免责的标准和条件,增强信贷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截至9月末,辖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8864.26亿元,同比增长14.97%,实现“三个不低于”;涉农贷款余额1.18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37.2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33个百分点;贫困户建档立卡市县基本全覆盖,扶贫相关贷款同比增长119.27%,基本实现对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的“应贷尽贷”。同时,针对“过桥”资金增加融资成本的问题,持续推广无还本续贷模式,目前辖内开办无还本续贷业务的银行机构覆盖面达100%,累计办理无还本续贷业务6.12万笔、金额1878亿元,为各类企业特别是民营、小微企业节约融资成本约26亿元。

  通过深化金融创新,支持区域特色经济发展

  福建“依山傍海”,山海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6%、居全国首位,海岸线长度居全国第二位。赵杰介绍,福建银监局在引领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中,注重立足福建特色和优势,推动深化创新,支持特色领域加快发展。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制定“专项行动计划”,鼓励加强绿色金融创新,将绿色金融纳入发展战略,给予正向激励,通过绿色信贷、绿色信托等多元化途径支持绿色经济发展。

  截至9月末,辖区“绿色金融融资余额”2273.36亿元,同比增长24.74%;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882.79亿元,同比增长18.8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7.12个百分点。加强林业金融创新,试点推广“福林贷”等惠民产品,近3年,辖区银行业累计发放林业贷款398.25亿元,大力支持造林绿化、森林抚育、林产品加工,惠及林业企业、林农近14万户。

  赵杰表示,下一步福建银监局将继续按照银监会统一部署,持续引领辖区银行业深入落实党的十九大、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大力支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大力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和实体经济对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精彩阅读

如何去除腋下副乳 副乳整形手术切口有几种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种桑养蚕成为农户增收新亮点

怎样丰面颊最安全 自体脂肪丰面颊多久恢复

气候变暖威胁可可树生长 巧克力或30年内绝迹

如何快速祛斑美白 E光祛斑有什么优势

Copyright© 抚顺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