颤抖吧老赖!政府出重拳 老赖们将被“游街示众”
全国法院失信被执行人即俗称的“老赖”,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将会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根据2015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的若干规定〉的决定》,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被执行人,人民法院应当对其采取限制消费措施。
今日,根据新华社最新报道,中共中央宣传部、最高人民法院、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近日联合下发关于创建完善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的通知。
此次通知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要从全面依法治国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借鉴江西“法媒银·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台”经验,充分认识创建完善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工作的重要意义,扎实推进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确保取得实效。
法媒银官网首页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在2017年年底前搭建完成省级的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在两年内将平台建设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信用平台和执行名片。有条件的市县级有关单位,也要探索搭建本级失信被执行人曝光平台。
要坚持以惩戒失信、褒扬诚信为核心,切实发挥曝光平台的查询失信被执行人名单、曝光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宣传信用惩戒、风险管控等多种功能,将平台建设成惩戒失信被执行人的重要抓手,人民群众了解、参与、监督执行工作的重要媒介。
通知指出,各地党委宣传部门要积极组织协调当地主要新闻单位研发平台系统、维护相关功能板块,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新闻宣传。
人民法院要主动推动平台创建发展,提供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基础数据库和相关数据信息。
银监局要大力支持平台创建发展、大力推广平台应用,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嵌入授信审批系统,作为融资授信审批的审慎性参考因素。
各有关部门要紧紧依靠党委政府领导,推动其他单位加快自身办公平台建设,将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嵌入本部门的管理、审批、工作系统,对相关信息实现自动比对、自动拦截、自动监督、自动惩戒,切实发挥平台对失信行为的惩戒力和威慑力。
通知强调,各地有关部门要加强分工协作,在党委宣传部门的牵头指导下,建立畅通有效的沟通联络机制和长期稳定的合作管理机制,明确相应工作职责,强化日常规范管理,确保平台的快速建立和稳健发展。
那这些老赖都包括哪些人?
诚信原本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今“老赖”将诚信变成了法律问题,就应借助法律的手段,严惩“老赖”。
老赖的数量越来越多,这一类人也渐渐成为了社会转型阶段的一种现象。法律意义上的老赖,一般是指在民商领域中的一类债务人,其拥有偿还到期债务的能力,但是基于某种原因拒不偿还全部或部分债务。然而,中国的老赖都是哪些人呢?又有哪些“名人”呢?
超6.6万老赖担任重要职务
数据显示,全国老赖被限制乘坐飞机达470万余次,且在众多老赖中,约6.7万人担任重要职务。随着老赖数量的增多,我国对老赖的惩戒也在逐步加强,超过54万老赖受到惩戒。
老赖大多为男性、40—49岁居多
在给老赖的画像中,数据将老赖的特征逐步凸现出来,其中,超75%的老赖为男性,女性老赖的数量约为男性数量的三分之一。
除此以外,老赖还呈现出另一特征,有35%的老赖年龄在40岁到49岁之间,占比第二的是30—39岁。这也表明,我国老赖多为中年男士。
老赖学历:大专、本科人数明显较多
老赖并非一个光彩的称呼,有人认为,老赖大多数为一些学历较低的人,但数据表明,是否为老赖与学历高低并无完全的关联。老赖中大专和本科学历的人数占总数的70.6%,均高于中专学历。
老赖分布:东部地区数量较多
根据老赖的地区分布看出,东部地区老赖较多,其中人数最多的为浙江,其次为江苏,福建也紧随其后。其中,西北地区的老赖明显少于东部地区。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或与人口密集程度,以及地区发展程度相关。
成为“老赖”要付出的惨重代价
(对抗老赖出台的政策汇总)
一、《民事诉讼法》中的强制执行措施
强制执行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
强制执行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强制执行被申请执行人的股票等财产;
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车辆等动产;
强制执行被执行人的应收账款等财产;
强制执行被申请执行人的土地、房产等不动产;
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返还特定的财物;
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罚款、拘留等强制措施;
限制出入境等。
以上是民事诉讼法中确定的强制执行措施,施行已久,但是老赖也具备了一定的规避能力,本文不展开进行论述,可详细阅读民事诉讼法及其相关解释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除此之外,自2013年7月通过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中提出“失信被执行人”的概念以来,陆续出台了更加广泛、严格、细致的措施,以及搜集之前便存在的部分执行措施,比如公积金等方面最高院的回复,总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