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银行 > 观点评论

银行业绿色金融:五点不足与三点建议

来源:互联网

  绿色发展是建成我国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绿色金融是银行业做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我国绿色发展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政治决心坚定、发展需求迫切、市场主体积极等有利因素奠定了绿色金融发展的良好基础。绿色信贷是银行业做好绿色金融工作的重要工具和方式,各界对如何促进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总体看来,讲成绩的较多,说问题的较少,要政策支持的较多,谈具体工作的较少。因此,为促进银行业绿色金融健康发展,有必要看看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的不足,找找相关政策体系建设的逻辑,对一些不成熟、不急迫的建议多进行一些讨论和思考。

  我国银行业绿色金融存在的不足之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件建设不断深化,绿色发展成效卓著,绿色金融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金融管理部和各级政府门积极促进绿色金融健康发展,形成了绿色金融快速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作为我国金融业的主力军,银行业在绿色金融领域做了不少具体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通过大力发展绿色信贷释放不少生态红利。但从行业范围来看,银行业对支持绿色金融发展的努力相比其行业地位略有不足,对绿色环保行业的支持力度弱了些,对环保限制行业的存量信贷压缩的慢了些,处置成本付出的高了些,在绿色金融发展道路上遇到了一些挑战和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整体资产结构的绿色倾向不明显

  相比其他行业,银行业对绿色行业的信贷资源支持力度未体现出持续加大的趋势。据统计,截至2014年末,国内21家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绿色信贷余额6万亿元,占其各项贷款的9.3%,比2013年末增加0.6个百分点。而截至2017年6月末,上述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8.2万亿元人民币,虽然绿色信贷的绝对值增长了2万多亿元,但对各项贷款的占比依然约9%,绿色信贷的增长并未明显快于其他行业信贷增长,表明银行业资产结构向绿色调整的可能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阻碍。

  绿色信贷的投放力度有待加大

  相比绿色融资需求,绿色信贷在满足绿色发展资金缺口方面的贡献略有不足。根据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课题组的估算,从2015年至202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30万亿元;从2015年到203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40万亿~123万亿元,但公共部门仅能满足15%,需要从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大量融资。基于目前绿色信贷增长数据,可以推断绿色融资需求的资金缺口将不断加大,银行业对绿色发展的信贷支持力度有待加大。

  相关资产质量分化严重

  随着近年来环保力度加强,一些企业承担了较大等环保政策风险,相关资产质量明显恶化。据统计,涉及到环境风险、安全风险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普遍较低,贷款不良率会超过4%。相比而言,从目前的公开数据和统计结果看,绿色信贷资产质量较高是具有市场共识,截至2016年6月,银行业绿色信贷不良率0.41%,远低于整体信贷的不良率。从绿色债券市场看,2016年一般公司主体发行的贴标绿色债券的债项级别为AA,信用等级较高。然而,由于绿色信贷资产结构调整并不明显,加之近年来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整体上明显上升,可以判断银行业对环保限制行业的存量信贷资产处置速度不及预期,在前期开展业务时并未充分考虑到相关的环保政策风险,导致目前相关资产质量的处境较为被动,并对整体资产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绿色信贷的综合定价有失风险原则

  从理论上判断,绿色信贷较高的资产质量应对应较低的贷款利率。但由于没有公开的绿色信贷利率统计数据,仅以麦肯锡报告中相关行业做简要对比。以水利环境行业贷款作为绿色信贷代表,其综合收益(贷款利率+手续费收益率)为3.8%,而所需要的平损(抵补不良损失)定价为2.0%;受环保限产政策影响较重的采矿业综合收益为4.1%,而所需要的平损定价为7.2%。在资产质量差距明显的情况下,银行对绿色行业与环保限制行业的综合定价却大致相当,并未充分反应绿色行业低风险的特征。综合考虑相关的信贷不良资产损失,从商业价值创造角度看,绿色信贷对银行业在贡献正的价值,而环保限制行业的信贷则给银行带来损失。

  绿色原则进入银行信贷审批核心环节任重道远

  在银行尚未对绿色信贷实行依据行业风险进行差异化定价的情况下,很难将目前银行业绿色信贷资产的高质量归因于银行主动风险管理的结果。相比绿色信贷的无差异定价,目前小微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以上,而大型国企则可享受基准利率甚至下浮的优惠。可以推断,银行依然存在着“规模情结”,对信贷资产的定价和投放更多依赖企业规模的划分,虽然从企业划型角度遵循了高风险高收益的风险定价原则,但没有进行更加精细的行业分类利率定价,距离将绿色原则纳入全流风险管理的目标还有所差距。

  更好促进银行业绿色金融发展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中发〔2015〕12号)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2015〕25号)贯彻实施,绿色发展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绿色金融发展进入了快车道。金融管理部门、产业管理部门、市场机构和研究人士等各方面对促进银行业绿色金融更好发展给予更多期望,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进行了分析研究,既指出相关政策的不完善,也发现市场的不成熟,但总的看来,更多的意见集中于倾向性、鼓励性、激励性政策偏少,对绿色信贷政策自身特有的风险逻辑考虑得不多,对银行业积极性不高、内生动力不足等原因有些忽视。虽然我国绿色经济发展自上而下的特征决定了政府肩负的担当和使命,但如果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对有形之手的过分依赖,将难以长期持续健康发展。在思路上存在对政策“等靠要”的依赖,往往会陷于计划经济思维,寄希望于政府指定项目,通过有形之手的引导更才敢将信贷资源投入绿色领域,殊不知“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因此,在正视银行业绿色信贷发展中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在积极推动政策体系完善的同时,有必要及时厘清一些不成熟、不急迫、方向不清的意见建议,更好地发挥银行机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开发绿色市场、发展绿色信贷,形成发展绿色金融、支持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生动力。

  与其着眼于风险权重的优惠,不如挖掘现有政策空间。一些观点认为,绿色信贷的发展需要差异化监管政策激励,特别是呼吁设置差异化的信用风险权重,以减少绿色信贷风险资本占用,增加银行扩大绿色信贷的动力。金融管理部门曾在2016年对差异化风险权重的问题发表过公开意见,考虑到国际监管规则一致性,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我国明确实施鼓励性信用风险权重优惠的主要对象是小微企业信贷资产和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分别是75%和50%,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目前对绿色信贷实施优惠性的信用风险权重设置的条件并不成熟。

精彩阅读

如何去除腋下副乳 副乳整形手术切口有几种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种桑养蚕成为农户增收新亮点

怎样丰面颊最安全 自体脂肪丰面颊多久恢复

气候变暖威胁可可树生长 巧克力或30年内绝迹

如何快速祛斑美白 E光祛斑有什么优势

Copyright© 抚顺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