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思维 为何银行学不会?
文/薛洪言
自从201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火爆以来,银行的前面便被大家冠以“传统”二字以示区分。这对不少银行从业者而言,无疑是赤果果的歧视,在他们看来,自己才是互联网金融的鼻祖。
毕竟,银行业早在1990年代便开始信息化探索,早在2000年代便有了网上银行,更是在2010年代智能手机兴起之初便上线了手机银行,互联网金融机构只不过是后来者罢了,凭什么冠以“新”字,而早已提前布局PC端和手机端的自己又怎么能被冠以“传统”二字呢?
的确,是可忍,孰不可忍。问题是,银行业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为何没能搞出什么名堂,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作为后来者又为何能创造出一个新业态呢?也许,这才是原因所在。
“缺乏互联网基因”的传统银行
对于一般逻辑难以解释的现象,我们喜欢冠以基因说,即某某没那个基因。
举个例子,2008年前后,电子商务大火,百度和腾讯等巨头相继入局,最后都是无功而返,主流的评论便是称其缺乏电商基因。
再比如,2012年前后,互联网思维大火,很多实体企业也都先后试水互联网,最终成功者寥寥,主流的评论也就七个字,“缺乏互联网基因”。
所以,对于传统银行这么多年来的互联网转型为何总是成效一般,也可以甩一句“缺乏互联网基因”。
问题是,互联网基因真的有吗?又体现在哪些方面?
传统银行的业务模式,属于典型的网点驱动规模的发展逻辑。除了一些标准化的简单产品外,主流的银行产品都需要进行面签,需要借助线下的力量,使得物理网点成为业务拓展的第一线。而再厉害的网点,其辐射范围也有限,个人客户一般不超过1公里,企业用户则通常不会跨越一个市区,这就决定了银行要做大业务规模,提升单个网点的规模总是有限的,还是要去增加网点的数量。
也就难怪,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业内部的排位基本上是和网点数量成正比的。工农中建四大行和邮储的网点数量都是万级的,其中邮储拥有营业网点近4万个,宇宙行工行有16000多个;几家规模比较大的股份制银行网点数量基本都在1000以上,兴业、招行、浦发银行(行情600000,诊股)的网点数量都在2000左右。
若银行的核心业务主要围绕网点展开,必然进一步衍生出网点管理和考核的需求,这便有了市分行,市分行之上又有省分行,之后才是总行,金字塔式的管理架构便产生了。 在金字塔架构下,总行作为全行的大脑,负责产品设计、指标考核和进度督导,分行则主要承担起上传下达的角色,负责指标分解甚至加码以及日常督导考核,支行网点作为战斗的一线则要背任务、背指标。
在这种组织架构下,总行距离用户通常比较远(主要指C端,很多总行对公部门依旧保留总行级重点客户的营销管理工作),产品设计往往难以触碰到用户痛点,反而因为距离监管比较近,有时候会基于合规的要求把体验搞得很复杂。举个简单的例子,网点新客户开户耗时太长是很多用户反映过的问题,但除了经常挨骂的柜员之外,银行里其他人有谁真的关心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