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争12万亿市场 银行消费金融“肉搏战”如何打?
消费金融,这个一直被视为站在风口顶端的领域,在这一周内又再次爬上了Top热度话题。
惊人的上市潮,亮眼的半年报,让身处在这个风口中的每个个体都感到“虎躯一震”。这种层层增长“共嗨”的气氛,不仅刺激了市场,也让“银行”这位老人,重启了浴血奋战的革命劲头。
然而与现实相比,象征传统的银行机构,真的准备好实现梦想了吗?
1.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银行如何赢市场?
消费金融的“高潮”无疑正在来袭。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在今年4月发布的《中国消费金融创新报告》的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个人短期消费贷款约为5.1亿元,同比增长24.8%。无论是信贷结构还是消费模式,消费信贷渗透率都以线性方式快速上涨。而如按 20%的增速预测,到2020年我国消费信贷的规模便可超过12万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者金融市场。
这样的规模引得一群“野兽”逐鹿中原。公开资料显示,在亲眼见证消费金融市场惊人的上扬轨迹后,大量互联网企业展开了加速布局消费金融业务的军备竞赛,而一些老牌消费金融公司则开启了扩张、融资、继而上市的脚步。
不少媒体发现,在今日头条风控岗位中,明确显示了熟悉小额现金贷产品的招聘条例;随后门户网站“元老们”新浪、凤凰,也都在最近杀入消费金融领域,上线了现金贷产品。
另外9月19日趣店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IPO申请书,和乐信集团公布的2017年登陆纽交所的“宏伟计划”则更是将这一群体活动推向了“高潮”……
而就在这场狂欢的盛宴里,一向不随波逐流的传统银行,也悄悄端起了欢宴的酒杯。
“很多银行认为,抓住消费金融,就是抓住了市场命脉。”互金平台钱保姆负责人认为,由于受到“后房贷”时代的制约,这些传统金融巨头们正在将目光锁向更短期、灵活的增长型业务,就如同钱保姆对接优质车贷资产一样,谁占有了这类轻资产,就很有可能占据今后的金融高地。
公开资料显示,包括中国银行(行情601988,诊股)(港股03988)、农业银行(行情601288,诊股)(港股01288)、交通银行(行情601328,诊股)(港股03328)、招商银行(行情600036,诊股)(港股03968)在内的大多数商业银行都在近几年推出了消费金融产品,这些产品种类繁多,既有信用卡,也有消费贷款类。而除此以外,银行也加快了消费金融公司的角逐速度。
从银监会官网看,截至2017年6月底,在监管层总共发放的21块消费金融牌照中,光是商业银行控股或参股的就占到了18家,除了苏宁消费金融和马上消费金融为苏宁云商(行情002024,诊股)和重庆百货(行情600729,诊股)控股,南京银行(行情601009,诊股)、重庆银行(港股01963)参股外,其余均以银行控股为主。而从2010年的3家到如今的18家,银行无处不在地彰显着膨胀的野心。
然而,正当银行不断将“爪牙”伸入消费金融深处时,不少看客却为银行捏了一把冷汗。“消费金融是热点,但也可能是最大的风险点。”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经理称,“当一个跑道站满太多选手的时候,这个跑道的正常秩序就很容易被打破。”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大量企业、银行机构参与到消费金融的角逐中,正在使市场变得过热,继而引发出连锁反应。
根据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近期发布的《中国去杠杆进程报告》显示,在2006-2016的十年间,中国居民杠杆率已从11%升至45%,增长了三倍以上,仅2016年末至今年一季度,这一数字就已上涨两个百分点,居民部门贷款同比增速高达25%。
这里面,“现金贷”占了很大隐患。一方面,没有特定使用场景的大额现金贷款,正在打着消费名义流入房地产市场,这些额度从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并逐渐以房抵贷的形式成为了隐形的首付贷;其次,庞大的“共贷人群”也使得这一领域走向了另一条岔路。据知情人士透露,60%的现金贷借款人都曾有过两家以上平台的借款经历,他们就像滚雪球一般,推动着中国民间杠杆率的不断攀升。
“如果消费金融再继续过热下去,我们可能要面对崩盘的一天。”某业内人士称。而摆在这些传统银行机构面前的,还不仅仅是“资产原罪”,对手的夹击,也让他们过早地迎来市场拐点。
在网贷之家公布的消费金融类公司半年报中我们看到,在17家涉足消费金融领域的公司中,像趣店、宜人贷、捷信等互金企业占到了盈利榜的头部位置,这些企业不仅在营业收入上远超持牌系或银行系,在整体增长率方面更是傲视群雄。而相比之下,除却兴业、中银和招联三家外,银行系整体依然市场辨识度不清。由于整体数据不全,多数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成立时间并不长,发展不一,不同特性的业务在一个大池子中也没有体现出独立价值。
“目前的情况是体量足够大的银行在积极尝试,急于占领市场,做市场的先行者,但互联网和电商企业拥有大量数据,也都在往金融方向发展做渗透。”银行专业人士分析称。“两强相争,只能先下手为强。但步子迈得太大也有风险,且股东合作、业务模式尚无成熟验证,市场究竟会如何,我们也只能边走边看。”
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不论传统出身的银行大佬们是否能够从容应对,摆在他们面前的还不仅仅是这个看得见的危机。另一个不容忽视的“软性问题”也正在侵袭而来。
2. 2C用户时代,银行如何控风险?
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主办的2017第二届中国金融科技大会“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前景与风险”分论坛上,不少金融专家做出了“中国消费金融只停留于第一阶段”的评价。
在懂行的技术人看来,虽然近些年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为我们带来了更多大数据,但算法和模型却并没有发生实质上的改变。“目前金融科技的算法,很多都是在10多年前、20年前已经发明了。”某消费金融平台技术负责人称。
虽然消费金融带来了业务的革新,但从根本上来说,行业并没有产生真正可匹配的风控体系,而这点在传统银行的身上又尤为明显。
“实际上,早在几年前,银行就提出了场景化、数字化、移动化的口号,不过从实施效果来看,这一口号的目的并未完全实现。“某银行人员称。银行作为传统金融业务主体,虽然资金成本优势显著,但在业务延伸上,却缺少了核心搭建。
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传统银行在进行消费金融布局时,往往只在乎“渠道”和所谓的“场景的连接”,并没有花大力气在业务的准确性和用户风险防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