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刚: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沈阳科讯网网站讯 2017年第六届金融街(行情000402,诊股)论坛,于9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金融街威斯汀酒店举办。论坛由北京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保监会担任支持单位,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和西城区人民政府负责承办。在分论坛“推动区域金融改革,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进一步深入研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金融业如何更有效地发挥支撑作用。沈阳科讯网网站全程图文直播。
天津银监局副局长王文刚参加本次论坛,并做出主旨演讲。他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实体经济方面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推进京津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本身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从一开始就是向制度要空间,向改革要红利,就是要将市场成本降下来,要将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下来,要将天津、河北的产业短板补齐。
以下为演讲实录:
王文刚:在过去的这三年中,我本人也有幸参加过CF40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问题的研究,也有一些个人的体会,今天我就结合我的本职工作,尤其是作为银监局的代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如何发挥金融的引领作用,谈一些个人的观点。我主要想从怎么看、怎么做、怎么想各谈三点意见。
第一,怎么看,就是怎样充分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意义:
1、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具备全球视野。我国要努力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其实有的专家也梳理过,目前已经有的五个世界级城市群里,他们的分布和周主任讲的分布稍微有所差别,认为重要已经有了一个,要打造第二个。正如美国一样,美国已经有了两个世界级城市群,我个人理解,这就是我们大安全观具体的实施,所以我们必须要有国际视野,也就是要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世界看中国,站在中国看京津冀。
2、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体现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落实国家发展战略新的发展模式,这个模式就是要通过协同的方式发展区域经济。要解决均衡性、紧密性、协调性的问题,必须要扎扎实实地落实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的发展理念。
3、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必须激活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活水。所谓的协同就是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固有思想,要实现“1+1>;2”,“1+1+1>;3”的协同效果,“1+1>;2”就是金融+实体大于金融+实体,“1+1+1>;3”就是金融+实体+战略要大于金融+实体+战略,当然还有北京+河北+天津要大于京津冀,这是我们协同要达到的效果。
第二,天津银监局是怎么做的,就是怎样通过过去三年的实践把握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天津银监局在过去的三年中始终坚持京津冀一盘棋的思维,落实中央对天津的三大任务,以此为着力点来全面推进,取得突破。
1、坚持以服务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为首要任务,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
2、坚持以打造天津一基地三区”为核心内容,加快实现城市战略定位。
3、坚持以深化天津自贸区改革为重要引擎,推动三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下面我详细阐述一下这三点:
1、坚持以服务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为首要任务,完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
这里面我们主要是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一个是支持承接非首都功能的疏解,天津和北京共建滨海中关村(行情000931,诊股)科技园,未来科技城等13个园区来承接平台,主要承接了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研发转化和教育医疗、国际航运等六类产业的转移。上半年平台共引进了北京项目772个,到位资金1088亿元,增长了23%,目前19家银行总部已经和天津市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提供1.6万亿的资金对接非首都功能疏解和重点的产业项目。
二是对接交通一体化的资金需求。推动京津冀三地互联互通,形成京津冀区域数个卫星城镇布局,增强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支持天津到秦皇岛铁路客运专线的项目,大大缩短了东北和华南地区的距离,融资推动京津冀路网融合。今年6月份,交通一体化的贷款达到了三千亿元。
三是发展绿色信贷支持生态环保。积极创造绿色信贷引导辖内银行业,优化数量结构,将资金引导到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领域,促进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化解。通过优化审批流程、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特点的信贷管理制度,到6月末,全市绿色信贷余额3355亿元,比年初增加了10%。
2、坚持以打造天津一基地三区”为核心内容,加快实现城市战略定位。
一是加快推进全国生产制造研发基地建设,针对制造业企业特点进行产品和业务创新,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十大支柱产业等重点行业企业,鼓励辖内银行业依法合规参与产业投资基金,100亿元的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引导基金、200亿元天津市海河产业引导基金。在银行业的支持下,十大支柱产业基金占到全市工业比重的77%。
二是加快推进北方国际(行情000065,诊股)航运核心区建设,天津港(行情600717,诊股)为依附,初步建立起航运金融服务体系,以飞机、船舶业务为突破口,推进航运金融国际化,飞机、船舶等高端运输装备的资产规模突破1400亿元,占全部融资租赁资产的30%以上。
三是加快推进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建设。天津市成立领导小组,由主管副市长挂帅,市区两级55个成员单位参加,共同推进,目前天津已经成为全国为数不多的获得全牌照经营业务资质的城市,全市银行业的资产比2013年增长了39%。
四是加快推进改革开放先行区建设。深化监管、税收、法律、登记等制度改革,融资租赁等新金融急剧发展,辖区的金融租赁公司租赁资产超过五千亿元,占全国的1/4,刚才聂局汇报了一下融资租赁的发展状况,我这里讲的是金融租赁在全国占1/4。
3、坚持以深化天津自贸区改革为重要引擎,推动三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一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大力推进简政放权。天津自贸区作为北方第一个自贸试验区,承载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和自贸园区试点双重国家战略,我们天津银监局深入落实“放管服”为抓手,大力推进监管改革,出台了《自贸区银行业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准入办法》,简化滨海银行业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审批服务中心综合管理,办理时间压缩了30%以上。
二是完善机构体系,促进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到今年6月末,自贸区内的银行机构比挂牌前增长了22%。
三是依托内外资源服务三地企业的需求,用好用足政策优势,为企业提供综合跨境金融服务,在这个过程中,人民银行和外管局对天津自贸区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四是开展先行先试大力推进金融创新,上半年自贸区银行业创新的案例26个,占到全部金融创新案例的70%以上。
第三,下一步应该怎样去想,应该怎样思考,也有这么三点建议。
1、始终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京津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个也是落实国家金融工作会议精神的第一点,服务实体经济,我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在实体经济方面要抓住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推进京津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本身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战场,从一开始就是向制度要空间,向改革要红利,就是要将市场成本降下来,要将北京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下来,要将天津、河北的产业短板补齐。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要摒弃传统粗放的发展模式,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大金融产品创新的力度,加快金融业协调发展的进程,构建绿色金融体系,提高京津冀金融开放程度,大力发展普惠金融,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支持和保障。
2、始终坚持底线思维,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受内外部环境因素和行政区划限制的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协同发展面临五大风险,第一个是产业转移、企业搬迁、跨区经营的风险,主要是企业主体变更的时候,有可能发生金融债务的风险,企业搬迁后面临市场环境变化导致的信用评级下降,融资成本升高等经营性风险。二是去产能过程中,不良贷款产生的风险,京津冀地区是我国重化工产业基地和过剩产能比较集中的地区之一,在经济下行和区产能的背景下,钢铁、煤炭等产能过剩行业风险不容忽视。三是流动性风险,经过我们监管部门的压力测试,京津冀区域部分法人银行存在流动性比例不达标,潜在现金流缺口等问题。四是交叉性金融风险,由于地区之间和行业之间的政策差异,导致监管套利行为,造成风险跨地区、跨行业转移。五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面对这京津冀协同发展时代特征有关的五大风险,我们要坚持底线思维,金融机构和金融机构之间,以及政府部门之间要建立区域协作和信息共享机制,加强风险的预判和处置。
3、始终坚持竞合理念,深化京津冀金融改革。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区域经济提供了历史性机遇,三地金融业应该把握这次历史机遇,在协同发展中深化金融改革,以金融改革来推动协同发展。京津冀三地金融业的发展应当按照中央赋予的区域功能定位来部署,也就是按照强化北京的金融管理,天津的金融创新运营,河北的金融后台服务功能的具体要求,立足各自比较优势,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实现错位协同发展。
我这儿有三点建议:
1、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一行三会”等金融管理部门要统筹出台金融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国家层面的政策指导和统一部署,建立统一的金融监管协同机制,明确京津冀三地监管部门监管协同的内容和各自的角色定位。
2、金融机构要完善体制机制,加强内外部协同合作,内部层面,金融机构可以探索设立京津冀分行或总行层面设立领导小组,京津冀事业部。外部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通过银行贷款、联合授信共同参与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开展合作。
3、各相关部门应该共同推动京津冀金融一体化,例如国家层面可以设立京津冀协同发展基金,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基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