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宝腾和路特斯,停不下来的吉利全球化野心
导语:6月23日,是马来西亚的新年,这一天同样是吉利集团收购宝腾汽车的签约日。李书福乘坐着一辆宝腾轿车出现在了吉隆坡地标性建筑双子塔附近。出席签约仪式的马方政府官员层级证明了这场收购对这个国家的重要性,当天马来西亚首相、财政部第二副部长等亲临现场,李书福的高端朋友圈拓展到了东南亚。
尘埃终于落定。
6月23日,随着吉利集团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签署最终协议,吉利正式收购DRB旗下宝腾汽车(PROTON)49.9%的股份以及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Lotus)51%的股份。
至此,吉利的全球化棋局上,又新增了两颗重量级的棋子。
吉利和宝腾的双赢
其中的一颗棋子就是宝腾汽车。这家创建于1983的国有车企,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汽车公司,同时也是目前东南亚地区唯一成熟的整车制造商。但近年来却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国企弊病开始显现无疑。政府过多干预导致市场化程度低下,企业管理理念和制度落后,长期依赖政府哺乳,多种因素造成了宝腾汽车多年来一直亏损严重,在马来西亚当地的市场份额也由鼎盛时期的75%降至2016年的12%。
与七年前收购的沃尔沃的情况类似,今天的宝腾汽车也同样处于长期亏损、销量低迷难见其色的困难时期。而吉利集团能够在多家潜在对手中脱颖,凭的正是手中的两样筹码:可以帮助对方短期内生存下来的资金援助,以及支撑长远发展的更广阔市场。
收购完成后在拥有近一半股权的同时,吉利也一定会承担相应比例的宝腾汽车欠下的历史债务,包括15亿林吉特的政府贷款,以及DRB集团的5.6亿林吉特贷款,两笔加起来约合34亿元人民币。而根据以往经验,吉利还将持续向宝腾投入一定规模的资金支持,这笔宝贵资金可用以宝腾汽车近年来一直停滞不前的新车型的研发投入,以及生产线的升级改造等。
早在2013年的时候,宝腾汽车母公司就DRB-Hicom集团就对制定下了强制目标,要求宝腾5年内将其汽车年产销量提高至50万辆,并重点依靠出口市场。受限于马来西亚本土60万辆市场容量,宝腾想达到这一目标,除了出口别无他法。
但当前情况却不尽如人意,在签约仪式上马来西亚总理纳吉布一针见血地指出,在2016年完成的7.2万辆的销量中,“基本上只在马来西亚销售车辆,也就是说宝腾没有像其他汽车制造商一样,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效应。”
而除了向对方引进博越等畅销车型外,吉利在收购沃尔沃之后所积累下来的全球化市场运作的管理经验和人才,正好可以填补宝腾这一方面的短板。
对于吉利来说,收购宝腾也是一桩十分划算的买卖。
收购宝腾和路特斯股权所用的 “成本”是约合近7亿元的人民币资金(外加博越车型技术授权),而“收入”方面则包括两大品牌,宝腾在马来西亚本土两家年产能达40万辆的现代化工厂,以及路特斯在亚洲、北美和欧洲等地拥有的多个汽车设计和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难怪在协议签署完毕的记者会上,李书福这位精明的浙商用了“超值”一词来形容这笔交易。
吉利的东南亚战场
18世纪初,俄国彼得大帝经过长达20年的长期艰苦卓绝的战争,终于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打开了“俄国通往世界的窗口”,让这个国家从内陆走向海洋,从封闭走向开放。
今天的吉利也终于通过收购宝腾汽车,打开了这一拥有12个国家,6亿多人口,300万辆规模的东南亚市场,而宝腾之于吉利的意义,就是吉利通往东南亚市场的“出海口”。
李书福在签约现场表示,“吉利品牌不会进入东南亚市场。”这句话中包含两个重要信息点:一,吉利要借助、培养和打造宝腾品牌;二、李书福剑指整个东南亚市场。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书长助理许海东对这次吉利的这笔收购案表示了肯定,他对记者表示“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向外走出去的一个很好的模式,特别是针对东南亚市场。”
沈阳科讯网汽车认为,在中国汽车品牌打入欧洲、美国等成熟汽车市场的可能性不大的当下,进入东南亚市场可以看做是走出去的首选。一来,中国品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即中国市场与东南亚市场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主打中低端和高性价比产品的的中国品牌可以更迅速地在东南亚市场“上手”;二来,中国汽车企业可以在进军东南亚市场的过程中“练手”,为国际化运作积累经验、技术和人才。
“东南亚国家的汽车进口关税非常高,但东盟成员国之间汽车流通的关税为零” 许海东对记者说,“诸如吉利收购宝腾这种方式,就有效规避了关税壁垒,可以让旗下汽车产品在整个东南亚零关税流通。”
沈阳科讯网汽车了解到,虽然我国跟东盟十成员国自2015年正式实施自由贸易协定,但是汽车产品却不包含在零关税产品范围内,特别是乘用车、轻型商用车等高度敏感产品的关税可以达到30%—50%甚至更高。
从另一方面看,本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方面的不认同与隔阂感,也许会成为关税壁垒之外的另一大障碍,而通过并购方式则可以巧妙地绕过这些障碍,甚至经过一系列运作加以利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知名汽车行业专家钟师用“更聪明”来形容吉利此举。他对记者表达了这种观点:“宝腾是在马来西亚乃至东南亚市场经营了三十多年的民族品牌,在当地民众心目中有着很高的地位。所以吉利通过收购宝腾,既节省了品牌建设的相关时间和资源成本,又不会引起政府和民众的抵触。”
“通过资本杠杆来更快速有效地打通当地市场渠道,要比用自己的品牌出口或者在当地建厂生产,都要聪明的多。”钟师说。
除此之外,除了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市场之外,沈阳科讯网汽车认为吉利的更大野心在于囊括东南亚部分国家、南亚、澳大利亚等原属英联邦国家的更广阔的右舵车市场。
长期以来,吉利的设计、研发和生产体系都已左舵车为主,通过并购宝腾并将其打造成吉利的全球右舵车型的生产基地,使得吉利进入市场规模近千万辆的右舵车市场变得顺理成章。
路特斯和吉利的真正全球化
此次并购之所以引发国人的大范围关注,很大原因在于被收购的另一个主角——老牌英国高端跑车品牌路特斯(即国人熟知的莲花跑车),路特斯的知名度、关注度和风头甚至要盖过其东家宝腾汽车,乃至于人们一度揣测吉利此次并购案是“醉翁之意不在宝腾,而在莲花跑车。”
实际上也是如此,在回答记者相关问题时,吉利集团高层方面给出的答案是“所以不能兼得的话我们会优先考虑莲花。”
1952年创立于英国的路特斯,以高性能跑车闻名于世。路特斯拥有十分辉煌的历史,虽然定位小众,但在全球范围内包括中国都有一大批忠实拥趸,其品牌影响力不可小觑。
路特斯旗下设有两家独立运营的子公司,整车制造公司Lotus CArs和Lotus工程公司。并购后吉利将拥有路特斯的所有权和使用权,这一部分的品牌价值是难以用金钱估量的。
更加值得一提的是Lotus工程公司,这家工程公司在底盘设计、发动机调校、操控系统等技术方面均为世界领先,在车身轻量化领域更可以说是独步天下,至今仍旧为宝马等品牌做轻量化工程。
沈阳科讯网汽车认为,吉利汽车看重莲花工程公司的轻量化功底更多地是在为未来电动汽车时代进行长远布局。众所周知,当前制约电动汽车发展的一个瓶颈就是车身的轻量化。未来吉利可以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和自动驾驶技术,领克的网联化和年轻化理念,以及路特斯的轻量化技术和底盘和发动机调校功底很好地融合,进一步增加其技术积淀和研发实力。
据吉利集团的一位高层向沈阳科讯网汽车透露,李书福一直想打造一个超越特斯拉的汽车品牌或产品,今天收购路特斯,使得这个梦想有了实现的可能。
除了实现高端跑车梦,路特斯品牌和技术的加盟也为吉利集团旗下品牌带来产品年轻化、运动化的基因。沃尔沃主打安全、环保和豪华、新品牌领克则主打智能化、网联化,吉利品牌则靠家用性价比取胜,可以说整个吉利集团至今缺乏运动化的基因。
而未来汽车的最重要一个发展趋势就是年轻化和运动化,依此看来路特斯正好可以为吉利集团旗下各品牌的运动化做背书。
归于吉利集团后,路特斯完全可以借用吉利旗下的多种车型技术完成车型的输入,打造除了高性能跑车之外的更加大众化的SUV、轿跑乃至轿车车型,从而避免了因车型过于小众而导致市场销量上的力不从心。
此前有消息称,路特斯将进军SUV市场,竞争对手直指保时捷Macan。
遥想当年保时捷因过于专注制造跑车以至于销量低迷差点破产,此后凭借SUV车型卡宴和大型轿跑帕拉梅拉而起死回生,路特斯也可以通过丰富产品线将自己打造出第二个保时捷。
另一方面,鉴于路特斯在全球市场的知名度,沈阳科讯网汽车认为未来吉利完全可以在吉利品牌没有溢价优势,领克品牌没有时间积淀的情况下,用路特斯品牌完成对国际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渗透。
不过前景虽然光明,但道路依旧荆棘。李书福也有着清醒的认识,要想在日系车在绝对优势的东南亚市场,以及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全球汽车市场站稳脚跟,生存下来才是第一要务。他谈到,“第一个任务就是早日实现宝腾、莲花两个公司的扭亏为盈,为两个汽车公司长期可持续发函奠定良好基础。”
从2010年收购沃尔沃,到收购伦敦出租车,再到并购宝腾和路特斯,从向对方学习借鉴技术和运作经验到合作开发全新平台和打造全新品牌,再到向外输出资金、产品、技术和国际化运作和管理经验,吉利的全球化野心,根本就停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