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摸清土壤污染“家底”是开展后续工作
来源:互联网
专家指出,摸清土壤污染“家底”是开展后续工作的第一步,只有诊断出了是什么“病”,才能对症开出合理的“药方”。目前,我国土壤污染调查公开的结果仍然是2005年4月至2013年12月开展的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调查面积约为630万平方公里。此外,2012年,农业部启动了农产品产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调查面积约为16.23亿亩。
虽然我国陆续做过一些调查,总体上初步掌握了全国土壤污染的基本特征和格局,了解了土壤主要污染物。“但是,土壤污染的‘家底’仍然并不清楚。”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魏后凯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
他指出,土壤污染调查是一项基础性的工作,是一个前提条件,十分重要。“本身的情况搞不清楚,后面又如何来保护和治理呢?”“‘土十条’其实就是摸、防、控、治,这是有轻重缓急的。”上海环境卫生工程设计院院长张益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所有工作的核心首先就是要摸清土壤污染“家底”。
对此,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刘阳生也表示赞成,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采取土壤保护、污染预防、风险管控和土壤修复的措施,做到突出重点区域、行业和污染物,分类别、分用途、分阶段治理,实现严控新增土壤污染,逐步减少存量污染的目的。
“土十条”中,开展调查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2018年底前查明农用地土壤污染的面积、分布及其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2020年底前掌握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的污染地块分布及其环境风险情况。此外,还要建立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定期调查制度,每10年开展1次调查。“每10年开展一次,就会变成一个常态化的调查。”张益说。而魏后凯则强调,“多积累几次,就可以促进建立动态的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