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未来农业的后备军 农村留守儿童该怎么担起
今天是六一国际儿童节,做为一家民间农业智库,万事不离本行,农村留守儿童与农村、农业发展,自然就是今天的文案思想源。命题?就是标题。
刘奇,博士生导师,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刘奇老师去年在其代表作《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十大困境》一文中,将“农业后备军的培养”列为困境之八。
刘奇老师在第八章的开头和结尾强调论述:“全国六千多万留守儿童,加上两千多万随父母到城里漂流读书的孩子,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后备军”。
“六千多万留守儿童和城市中两千多万的“小漂族”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后备军,未来职业化农民只能从这个群体中产生,他们的综合素质问题事关农业现代化的成败。不抓好他们的教育,农业现代化只能是“空话”。
现阶段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导致的一些问题:
一、缺少爱,让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
去年10月18日下午,湖南邵东三个农村留守儿童,翻墙进入学校偷小卖部的东西吃,遇50多岁女教师阻拦,最后三名中小学生执棒竞将女教师打死!这个案子当时引起了媒体和网友的关注。由于三名中小学生里有两名是农村留守儿童,所以讨论的焦点也转到了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了。
当时就有人发了一篇名为《养不教的农村留守儿童是中国未来的最大毒瘤》。观点当然很偏激,却折射出农村留守儿童价值观扭曲的深刻社会现实。
二、极少有爱,教育留给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管教
在如今的农村,外出打工的居多,村里的初中生、小学生大都在爷爷奶奶的照顾下上学。学校对于孩子们,留在记忆中的只被管理,感受到爱的不是没有,太少太少。孩子从小感受的爱和自身爱的素养,就应当更多的来自于家庭和至亲,而不能更多指望学校和老师,老师大多是去上班、上课。
目前村镇上大集体宿舍化的小学和中学,荡漾在孩子群体中的,基本上是“劣气驱逐正气“,不良风气占上峰,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缺少家庭和至亲的爱,靠管理怎么管得好?而越发管不好就更要管,形成恶性循环,最后连管都空置了。教育留给农村留守儿童大多是管教,极少有爱?更何况,管也大多是应付。
三、读书观消失了,迷茫中的上学就是混着玩
少年不知勤学早,白发空恨读书迟。这是改革开放初期,农村孩子也常常写到本子上的。那时,虽然也很穷,但在农村学校,流行发奋读书改变命运的风尚,现在留守儿童的心中则完全少有了。读书无用论也在泛滥成灾。
农村孩子如今不爱学习已成常态。留守儿童不发奋读书的原因之一,是缺少家庭教育氛围。追究起来,是父母不得不外出打工,撕裂了农村社会的基本家庭结构,再加上农村不断凋敝,小小年纪只能离家上寄读学校。无奈和迷茫下大多就只有混了。
四、留守儿童的眼神,谁看了都心疼
在两会召开之前,国务院出台了一项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工作意见,要求外出务工人员尽量携带子女共同生活,随后有民政部官员表示“只生不养”的留守儿童父母可能面临处罚,对此有不少网友附和表示农民工抛下孩子外出不配做父母,质疑他们为何不留下建设家乡。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是他们不愿意带上孩子吗?留守儿童的眼神,谁看了能不心疼。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2014年中国有1.68亿外出农民工,其中只有3500万幸运者得以举家搬到城市,剩下的1.3亿打工者不得不接受与家人孩子分隔两地的现状。然而农民工不得不离开家乡的原因很简单,为了活路而已。
把孩子们留在农村,绝不是众多农村父母的错,他们为了生活只能如此。这就是我们今天谈农业现代化不能只谈农业,这就是“三农“必须协调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之一。
讨论主题:刘奇老师的“世代农民论”
刘奇老师在关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十大困境》中专门写了第八大困境,就是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否则,实现农业现代化就是一句“空话”。
我们今天讨论刘奇老师的这个观点,这等于是说农民的留在农村的孩子的未来出路就是职业农民,就是农民的孩子还是农民,而且刘老师又强调,未来的职业农民只能从6000万留守儿童和2000多万漂泊儿童中产生,就是说,未来的职业农民的父母也就肯定是农民,所以我们总结刘奇老师发明了一个“世代农民论”。
刚才我们摆了留守儿童令人心痛的几个典型问题,其实,几十年高速发展的城市化,不仅牺牲了农村,更牺牲了这些农村的孩子,留守儿童这批孩子的学识、修养、价值观,就是一个绕不过的社会问题,将近一个亿的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是我们这个社会未来需要消化的,一个在成长中缺少关爱、缺少基本学识和正确良好价值观和社会观的群体,事实上已成为一个重大社会问题。
刘奇老师为什么强调未来的职业农民一定要在他们中产生?6000万留守儿童和2000多万漂泊儿童,真的能承担起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未来吗?
刘奇老师的这个“世代农民论”是从哪个角度来提出的呢?是认为只有农民的孩子才能当农民?还是只有从小长在农村的孩子才能当农民?
刘奇老师是强调要搞教育,将来就指望这些留守儿童们担纲农业现代化重责了吗?那事实是这些孩子的整体素质真的不高,而且已成现实,那么农业现代化还能指望上他们吗?指望不上,就干挺着吗?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换句话与刘奇老师讨论:城市的孩子将来就不能当职业农民,是吗?未来的职业农民在中国经济和社会当中,是令人向往的、让人尊重的职业,还是像留守儿童的父辈们仍然处在社会底层中?
再换句话与刘奇老师讨论:您认为未来的中国农村和农业,是重要还是不重要呢?为什么偏偏强调只有留守儿童才能成为未来的职业农民呢?
孙北国认为:“世代农民论”的思想和理念出现在主流农业经济理论专家刘奇的论述中,确实很奇怪,若真如此,中国农业现代化是不是遥遥无期呢?未来几十年,应当是中国“三农”发生千百年来最伟大变革的历史时代,人才必须是第一要素,只有向“三农”最广泛的汇聚人才、信息、文化、资本、科技、模式等多重先进生产力要素才可能推动中国“三农”的根本性变革。
刘奇老师的“全国六千多万留守儿童,加上两千多万随父母到城里漂流读书的孩子,这个群体就是中国未来农业的后备军”观点,不仅有点苦涩,而且暴露出中国“三农”顶层设计理论应当进行更广泛的讨论,个别专家意见可能误导舆论、误导社会。
今天是六一儿童节,愿父母们带给孩子更多的爱,未来社会的进步,需要爱的支撑。农村留守儿童更需要全社会的关爱。“三农”协调发展应当创造更好条件,让农村孩子更多生活在父母身边。这也算是我们在儿童节,献给孩子们的一个心愿。
对所有有出息的孩子们来说,今天无论身在农村还是城市,未来,投身农业,做职业农民,也许是他们长大以后一个心之向往并能创造个人和社会价值的职业选择。新一代职业农民,必须是中国最优秀的青年人!
原标题:孙北国:留守儿童能承载农业的未来吗?—— 与刘奇老师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