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专家解读

从三农问题谈中国经济发展走势“L”型还是“勺”型?

来源:互联网

原标题:“L”型经济走势乃谬论,“勺”型才是大道

编者按:10月9日,人民日报以一万余字的篇幅刊登“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走向的权威分析。近几日,各大媒体转载,微信、微博刷屏,“权威人士”的权威论断在坊间盛传。一时间,未来中国的 “L”型经济发展走势让国人迷了眼,酒桌上谈的都是断崖式下跌的“L”型,触底不反弹的“L”型,遥遥无期的“L”型,看不到希望的“L”型,很长很长时间还在谷底趴着的“L”型。

图文无关

对此,创联新农业智库则有另一番论断。其首席研究员孙北国说:做为一家新农业软科学研究的民间智库,思想独立、深度解析一定是风格所在和价值之本,当以“献策政策、献策社会”为使命。缘于此,在一片对“权威人士”的“ L”型经济走向论断的景仰声中,我们希望提出独立思想下的不同观点。

为什么孙北国认为“权威人士”的“L”型经济走势的分析是谬论,“勺”型经济走向才是中国经济的现实,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道?“勺”型、“L” 型,哪个才是中国经济的正确方向?作为截然相反了另一种声音,我们先看一下孙北国老师的独立观点。

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对中国经济未来走势的解析观点再次出现在权威媒体中,“权威人士”称“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上溯一下,从去年5月到今年5月,“权威人士”以这种方式发表的经济述评,已在人民日报出现过三次,2015年5月25日、2016年1月4日和2016年5月9日。“权威人士”肯定很权威。但论断不一定“权威”。讨论一下,抨击一下,为国,也为民。

一、 关于给市场“定力”之说

坊间评价:“权威人士”关于市场,仿佛传递出高层的意见,洋洋洒洒归纳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们不慌,你们也别慌。要跟我们一样,有定力,有信心。

坊间解读:“不慌”,首先体现在对局势的判断上。继上一次对中国经济走势是“L”型还是“V”型的判断没有明确之后,这一次非常明确: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并且这个“L”的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

坊间继而又解读:“U”也好,“V”也好,都有触底反弹在里面,且反弹后到达的点位可能跟下跌前近似。但“L”型不同,首先要经历一个探底的过程,然后长期在低位发展。这和新常态的判断不谋而合:中国经济的增速调低档位已经是中长期走势。

坊间再解读:虽然如此,但文中的淡定情绪还是很明显,也就是战略的定力:“对一些经济指标回升,不要喜形于色;对一些经济指标下行,也别惊慌失措”,“即使不刺激,速度也跌不到哪里去”。

笔者认为:“定力”之说有些苍白,从四个现代化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大方面,我们都需要清醒评判。如何保持“定力”,或者说现在的发展政策和发展趋向,能够让我们看到可以让我们保持“定力”之所在,如此我们才有资格、有心态保持“定力”。

“定力”,必须建立在经济基本面平稳有序发展基础之上,或建立在对未来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形成广泛社会共识形成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基础上,否则,何谈“定力”?又如何可以真正淡定的谈“定力”?

先说“三农”,这是最大的短板。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目前仍然处在艰难的跋涉之中,还没有探索出可复制的真正可以符合“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路径。不仅如此,三农问题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的迷茫,农民工由于城市建设萎缩在回流,粮价下跌导致普通出租土地和种植大户双向减收,粮价下调之后靠什么增收?降低成本又该走出怎样的发展模式?都还没有可以展望的具体举措。

再说出口、工业和房地产业,目前还在滑坡。世界经济低迷已经看得很清楚,出口业在近几年内不会出现十几年前的爆发式增长,这已成定局。原外商投资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还在不断撤出,众多工业领域在去产能,支撑国内经济半壁江山的房地产业除少数北上广深一线城市外依然处于去库存状态。

唯有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向好。信息产业由于市场的扩容和经济业态的变革确实还在向好发展之中。这是四个现代化之中唯一还在向好发展的产业

笔者认为,四个现代化中,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都处在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局当中。这种三比一的困局,在没有清晰的发展方向、发展模式以及社会大众甚至企业家阶层都还在发展路径上迷茫、半迷茫的态势中,“权威人士”给出的“定力”何有?不显苍白吗?拿什么支撑“定力”?

笔者提醒社会各界,莫将此“权威人士”的观点当成大政国策,此“权威人士”可能直通高层,但并非能够完整正确理解高层,甚至可能曲解大政国策。

二、正视困境,清晰走出困境的路径,才能聚力奋起

其一,正视困境。历史的经验告诉给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越是在困危的发展局面当中,越是要把这种困危告诉百姓、告诉社会,让全社会清晰困境,才能聚力奋起,而绝不是面临困境时,在全社会模糊困境,还在强调所谓的保持“定力”。

其二,清晰走出困境的路径。也只有正视困难,清晰的研判困境的演变和发展,科学的制定出走出困境的发展路径,才可能形成万众一心、克服困难的向前走。所谓“大难兴邦”就是这个道理。相反,对困难估计不足或明知困难还在轻描淡写都是要不得的,都是不高明的,更是真的会让困难发展到难以收拾或要花更大代价的误区。古今中外,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大道理不用说三遍!

三、“L”型经济论断,没有预期,不是谬论是什么?

“L”型经济的评判逻辑,是断崖式下跌后沉在谷底了,什么时候走出来,不知道!这就是“权威人士”的权威分析。从这一点上,说它是谬论,不为过!

这个理论,拿到抗日战争说,就是亡国了。掉坑里就一直趴着了。亏得当时国共两党的领袖都共同认为:抗日战争,既不是速胜,也不能亡国,而是持久战。

持久战,不仅正视困境,而且也明晰了救国路径。今天,若“L”型经济的评判占据社会主流经济政策的话语权,以此带给中国社会的是什么呢?这不是谬论又是什么呢?

四、关于稳定“预期”之说,是拿小理说大事,说得通吗?

“权威人士”在权威论述中强调稳定预期,强调不要走刺激经济的老路,比如:如果还是走需求刺激的老路,“市场就会担心迟疑、无所适从”,判断就会发生更改;同时,政策出台要有沟通、要有前瞻性引导,“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

对此,坊间追风解读说:半夜鸡叫,说的就是深夜出台政策搞得大家手忙脚乱的情形。楼市、股市,此前多有先例,半夜排队买房、通宵排队离婚,都说明预期管理的失败。同样亮眼的话语是,“我们的成绩和不足都摆在那里,适当的正面宣传对引导预期、提振信心是必要的,但是,对成绩不能说过头,对问题不能视而不见,甚至文过饰非,否则会挫伤信心、破坏预期。”

笔者认为,“权威人士”拿“不搞需求性刺激的政策,不搞半夜鸡叫”就稳预期了,是拿小理说大事。以偏概全,今天中国经济的全局性基本面不在那里。今天的整体经济形势,仅仅靠稳政策是稳不出一个保持定力的经济发展局面的。

走出今天中国经济的整体困局,只有通过深度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并持之以恒数年或数十年,中国经济社会就一定可以实现执政党和百姓共同期待的发展局面和发展成果。

笔者也很奇怪,在这篇“权威人士”的权威论述中看不到任何“五大发展理念”的影子。真的是验证了笔者前阶段讨论国策与政策脱节时说的那句“天上有云,地下没影”。

“权威人士”说中国经济走向是“L”型,凭什么?真的没有论述清楚,按照“权威人士”的论述逻辑也不可能论述清楚。

五、“权威人士”的“L”型经济走势评判,是给政府减分,给社会更大的迷茫

中国的经济,“V”型,肯定不是,没有那么快;“U”型也不可能,太陡,上不去;但更不是“权威人士”说“L”型。

“L”看似理性评判,实则呈现给社会的是没有可控路径下的无奈,是没有可靠发展支撑的无期,没有路线图、没有时间表,更是缺少困局中的战略研判和走出困境的战略视野。

如果“L”型经济论成为我国经济未来走向的主流研判理论,就等于主流经济理论认同中国经济将是一个漫长的,不知道什么时候能起底反弹的发展过程,如果今天我们的主流经济理论给社会和大众这样一个交代,试想会给社会带来什么?除了给政府减分,给社会更大的迷茫之外,有战略思想的营养吗?有凝聚社会共识的正能量吗?

“权威人士”的观点,是针对中国现行市场经济进行的评估,以及对未来走向的引导,是对市场和宏观政策决策者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必须符合中国经济现实,必须体现对未来发展的科学谋划,“L”型走势既没有科学道理,也不符合执政党理念,不符合民众期待。

中国的经济低谷的确不是一两年能够走出来的,但若没有一个可以被大家理解的时间表作为经济的整体规划,将会造成民众的悲观,“L”型经济评判观点直接体现为面临谷底的麻木和盲目。

中国作为全球一体化时代的经济大国,就像“权威人士”解读的那样中国经济有其不可小觑的潜力和韧性。危局和谷底时期,我们必须谷底筑基,在困局中找到机遇,才是现行新常态经济下的攀升之路。

六、“勺”型经济:大发展观和大格局观

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指出:新常态是一个客观状态,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必然会出现的一种状态,是一种内在必然性,我们要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笔者认为:中国经济走向必然是“勺”型,“勺”型才是大道。我们非常有可能三年走出谷底,七年更上一个台阶,下一个十年中国经济可能再创十年辉煌,关键是能不能有一个科学的正确的顶层设计。

中国经济没有那么悲观。客观的分析经济基本面的演变和发展,客观的评判经济基本面的资源和要素,科学的结论应当是我们会有一段时间的谷底徘徊期,什么时候能实现谷底反弹,谷底反弹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取决于顶层设计的战略构想和万众不再迷茫。全社会需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权威人士”更应当有清醒认识。

解析中国经济走势,我们必须清晰真实的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必须明白修修补补的政策是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还有可能造成更大的经济危机,我们必须要认清新常态背景下的危机和危机背后的演变和发展,同时更要看到危局背后的巨大机遇。

在现行经济常态下,“权威人士”应打开思想、放开格局、改变思维定式,用大发展观和大格局视野来审视和研判中国经济走向,在新常态经济背景下设计出可靠的发展路线图和时间表,综合辩证分析中国经济态势,形成更符合国情的宏观规划和顶层设计,这才是对市场和民众的负责,才符合一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待危机、对待谷底应该有的准备和决策。不能出现一个问题修补一个问题,以此只能造成深层次的危机,总会有漏洞和缺口的存在。

顶层设计不是似是而非的概念,也不是简单的修补性政策,而是在新常态背景下的清晰宏观发展策略,是市场走向的正见大道,也是民众可以看到希望的政策。同时这也符合习总书记提出的“因势而谋、因势而动、因势而进”。

七、“新三农”谷底筑基,45度爬坡, “勺”型长柄上扬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道

“勺”型经济,一定是中国经济的真正未来。谷底筑基、谷底爬升、谷底反弹,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动四个现代化建设协调发展,才可以更快更稳健的走出谷底。

十年的农业输血工业,造成农业的发展短板。“新常态”更需“新三农”。

中国农业亟需转型、亟待变革、亟待创新,是机遇,也是新常态对中国谷底经济的筑基,更是一个新时代到来的全新创造。中国有能力、有资源将短板变机遇,在谷底中筑基、爬升和反弹。

实现“生态新农业+繁荣新农村+幸福新农民”的“新三农”构建,就可能在“新常态”下实现中国经济三年内走出谷底,七年促进中国经济整体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十年,“新农业+新农村”建设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走出谷底的支柱产业。

十年,唯有凝众志、聚众力,唯有超常规、突破性创新才能实现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发生历史性巨大变革。十年,是一个基于顶层设计确定的清晰发展时间表、一个汇聚资源加快创新发展的时间进程逻辑。需要打破旧观念、旧思想、旧体制,需要全新的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顶层设计。“勺”型的长柄就是中国经济从谷底走出的形象表述。

中国经济新常态需要一场轰轰烈烈的“新三农”运动。

中国经济走势不是“V”型,也不是“U”型, “L”型更是谬论,“勺”型才是中国经济发展大道!45度攀升的“勺”型长柄,一定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精彩阅读

如何去除腋下副乳 副乳整形手术切口有几种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种桑养蚕成为农户增收新亮点

怎样丰面颊最安全 自体脂肪丰面颊多久恢复

气候变暖威胁可可树生长 巧克力或30年内绝迹

如何快速祛斑美白 E光祛斑有什么优势

Copyright© 抚顺民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