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北国:五大理念之协调发展引领"三农"发展路径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特别适合我国国情、农情与民情,对农业、农民、农村的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念引领作用和实践标准检验的双重价值。“五大发展理念”之二的“协调”理念,对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更是提供了相比以往更具战略高度的大格局辨证发展观。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以“五大发展理念”作为我国“三农”发展的总纲领进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深刻理解“协调”这一重大国策理念并在“三农”发展实践中贯彻和落实“协调”发展理念,找到“三农”协调突破点,对综合化解“三农”多重矛盾、更好更快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三农”现状:与城市化、工业现代化不协调
三十年的工业现代化和城市化,是“三农”向外输血的三十年,导致农业种植水平低、农村凋敝、农民中的优秀人才大都离开了农村,农业经营主体建设与“三农”协调发展不适宜。没有人才军团和强大的组织化体系为依托,国家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缺乏承接主体。没有切实的保障、没有明晰的产业化发展举措为引导,现行体制机制根本难以实现一二三产融合,让农民分享二三产业利益只能是空话。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和工业现代化与人气渐稀、文化荒芜及掠夺式种植的“三农”现状形成鲜明的极不协调对比。
二、落后的农村和弱势的农民严重阻碍农业的发展
过去,我们在农业现代化建设问题上,欠缺“协调”发展理念,致使从政策制定到产业发展都片面发展农业,用修修补补的政策完善农村治理,用凑凑和和的理念加强农民队伍建设,并企图在这样的不协调现状条件下,去实现中国农业的现代化。
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等联结机制,不能从根本上进行协调共建。
如今国内形势及国际竞争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依靠现行体制机制,根本不可能实现“三农”和谐共进,也不能有效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1、 过往十年的“三农”发展现实,需要我们深刻总结
实行了十年的现行体制机制,对农业现代化和“三农”协调发展,存在严重的局限性和制约性。我们有必须要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重新审视、评估和反思。
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三农”发展必须要进行符合国情、农情和民情的战略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十三五”不能再走弯路,不能再用修修补补去解决问题,必须突破性创新、突破性协调。
2、 让农民自己跳独角戏的陈旧政策理论,必须要反思
我们再不能让农民自己继续跳独角戏了。而单纯依靠“培养新型农民”、“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大学生务农”等举措,也是不能达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效果的。
只有全面协调农业、农民、农村的平衡发展,才能加快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只有将人才、信息、科技、资本等多重资源,汇聚形成的强大的利益联结组织机制,及价值叠加的全产业链增值共赢商业模式,才能综合实现“三农”发展目标。
3、补农业短板:必须建立在“三农”协调支撑前提下
在全国经济振兴需要农业补短板、全球经济一体化需要提高世界农业竞争力的大背景下,“三农”发展只有形成相互“协调”、相互支撑的顶层设计,才能实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才可能实现我国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和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才可以有效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三、“新三农”理论与“协调”发展理念精髓极其契合
“十三五”已开局,我们不能再走“十二五”期间已经被现实证明走不通的老路了。陈旧的“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理论已经严重不符合“三农”发展的新历史阶段了。
创联新农业智库在全国农业理论界首创提出“生态新农业+幸福新农民+繁荣新农村”的“新三农”理论,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协调”理念精髓极其契合。
“新三农”理论的核心是:向农村汇聚最优秀的生产力要素和资源,创造中国千百年来最伟大的新农业发展变革,让工业反哺农业落地实施,创建出资源汇聚、价值叠加的“新农业主体力量”,建造出可以带领95%以上农户实现共同富裕的新农业快车和体现执政党发展理念、底线约束及法规管控相结合的新农业发展轨道,拉上农民,让新农业快车在轨道上运行。以更高远的战略视野,通盘统筹农民共富、乡村繁荣、生态治理、粮食安全、内需拉动、四化同步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可靠提高中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地位,真正落实“五大发展理念”。
1、生态新农业
未来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的生态新农业发展模式,将最大程度地应用新科技、保护自然、修复土地,全面解决农田面源污染。构建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生态农田治理体系,创建良法、良种、良机、良艺、良肥、良药综合配套的高效生态农业种植集成技术创新应用体系。
2、繁荣新农村
未来的大美乡镇,一定有大片的紫罗兰和白桦林,有双语幼儿园和爷孙共乐的清晨和傍晚,展现给大家的一定是大意境的美和大情怀的魂。
“新三农”理论将推动建设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建立大美乡村、宜居乡村、道德乡村、文明乡村、祖宗乡村、养老乡村,让乡村释怀乡愁,让乡村品质和品位全新升级,让乡村地产红火,吸引城里人愿意来乡下置业,让奔赴到新农业的各类别、各层级工作人员不仅到农村工作而且也愿意在乡村小镇上安家置业。
让“在农村有个家”的新乡村置业成为新常态下拉动内需、创造新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和助推器。同时更要成为城市中产阶层释怀乡愁、亲近自然的文化动因。
3、幸福新农民
未来,创造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是“幸福新农民”最本质的内涵。深度挖掘农民心中潜在的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更高层次的渴望和期盼,实现尊严、体面、亲情、财富的综合体现,让农民有尊严的在农村养老。有宜居在繁荣新农村安度幸福晚年,安享儿孙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