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北国:五大理念引领“三农”发展路径全面创新
“十三五”已开局,主粮“三农”的路到底要怎么走?“十二五”期间,“三农”进步缓慢。以增加土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粮食连年增产还留下了国库爆仓、压低粮价的政策后遗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没有增加,农村在继续凋敝荒芜,亟待变革。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纲领。新常态背景下,落实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最重要的就是进行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创新、找到三农协调发展的突破点、找到新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的“抓手”,绝不能再隔空喊、再推着干。
“五大发展理念”在“三农”重大发展理论和重大发展实践上还没有得到卓有成效的贯彻和落地,更需要通过进一步理论联系实践角度去理解其内涵,才可能在此基础上进行科学系统的“新三农”发展路径的顶层设计。
九派智库今起连续隔日推出“五大理念引领三农发展路径”的系列理论文章,希望为“十三五”的“新三农”发展路径导航。更希望能引发“中国主粮农业向何处去”的大讨论 。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虽然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不断解放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力度,进一步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通过创新、改革和落实新理念来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变革等大政方针。但“三农”发展重大政策层面,目前还基本没有体现出对“五大发展理念”的重大的贯彻和落地,并没有因为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新理念和新的治国大策而随之进行“三农”发展政策的创新和变革。
“五大发展理念”特别适合我国“十三五”期间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国情、农情和民情。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产业政策和发展路径,需要在“五大发展理念”的宏观导向下运用辨证哲学发展观进行顶层设计体系的系统化设计。
一、透视主粮“三农”核心痛点
“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我国主粮“三农”发展速度缓慢,农村资源短缺、人文生态渐趋凋敝,精神文化荒芜,环境渐趋恶化,农村里的能人大都离开农村,剩下的农民呈现出群体性迷茫和盲从,不仅弱势而且弱能,农业生态持续恶化,农业生产状况是以加剧农田面源污染为代价的低水平种植......
主粮“三农”现代化建设短板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原因是让剩在农村的农民担当责任与创造主体跳独角戏,没有创造政策推动力和配套的市场吸引力向农业和农村汇聚资源要素。是工业没有反哺农业,是农村基层组织能力的弱化,中央很多好的农业发展战略,在农村落不了地的根本原因就是农村缺资源,农民缺能力,却被政策推着唱主角。这就是“三农”最大的痛点!
二、“创新”发展理念对“三农”价值重大
“五大发展理念”第一理念就是创新。“三农”发展现路径必须创新,并非是为了创新而创新,并非被政策推着创新,而是需要彻彻底底的,真真实实的面对我国“三农”核心痛点,进行农业种植经营主体体制、土地集约方式、农田基本建设建管机制、科技产业化实施等多方面的突破性创新。这与“五大发展理念”的创新精髓极其融合。
1、核心战略创新
中国工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经过很多年的研究和讨论,最后确定为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中国农业现代化,必须站在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新起点上,以更高远的战略智慧谋划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深远未来,为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为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进、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历史性进步、为“三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行战略导航。
跳出单纯农产品经营的传统思维束缚,从“产品经营”向“产业经营”再向“资本经营”跨越,从“资源农业”向“资本农业”跨越,这就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战略。
推动这个战略实施,十几年后,中国将成就出一大批雄踞世界的跨国农业企业巨头,涌现出一大批世界级的农工商跨界企业家群体。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和消费国,也将创造出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百万亿级以上市值总量的超级资本农业版图,中国农业将成为经济与资本市场的强大支柱产业。
坚持创新、不断创新、永远创新,中国农业就一定可以后来居上,完成对全球农业发达体的全面超越,成就全球最强农业大国地位。
2、发展目标创新
“三农”发展路径的全面综合创新,首先是要进行发展目标的创新,以突破性创新主粮种植产业“三农”协调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为使命,探寻互联网、大数据、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兼顾国家、农民、市场的农业现代化破局路径。这是深度分析和剖析我国“三农”核心痛点之后的必然选择。
在“十二五”的发展模式上修修补补或加以变通,根本解决不了面临的多重发展矛盾。中国农业、农民、农村在全国经济新常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特别历史时代,必须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陈旧“三农”发展目标向“生态新农业+幸福新农民+繁荣新农村”的“新三农”发展目标跃升,才符合时代潮流,才符合全球发展趋势,才能在新常态的经济发展低迷期成为提振经济、拉动内需的新引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广大农民的共同富裕。
3、发展理论创新
“三农”发展的全面综合创新,需要以更大的理论创新勇气进行“三农”战略理论和顶层设计思想的全面创新。深度解析和领会“五大发展理念”,必须对陈旧的“三农”发展理论和发展模式进行自我革命,必须站在理论的最前沿,解剖、分析和总结过去十年在“三农”发展上的某些错误理论带给整个囯家和亿万农民的损失和教训。探索真正符合中国国情的、可以有效推动“三农”协调发展的“新三农”发展战略、发展模式和发展路径的前沿创新理论。
4、体制机制创新
“三农”发展的全面综合创新,更需要通过农业种植主体的体制机制创新,向农村和农业汇聚人才、信息、文化、科技、资本、模式等生产力要素。推动中国农业历史性进步,需要在政策、体制、舆论等多方面为乡村营造足够大的内核驱动力和外部吸引力,吸引多层级、高素质人才及更强大的组织资源向乡村汇聚,创造价值叠加,凝聚可以成就中国农业伟大变革的“新农业主体力量”。
只有以强大的组织化和体制化力量落实基本国策,才能可靠落实“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生态化”的生态绿色大农业发展基本方针;才能真正让农民分享一二三产业的利益;才能可靠实现农村政治生态、社会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和谐繁荣;才能有效提高我国粮食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因而,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尤其面临我国十年来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模式的主粮种植体制经过实践证明必须要反思的现实条件下,创新体制机制就更为重要。
2013年11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考察黑龙江农业综合改革试验时曾强调:“黑龙江是国家发展现代农业已经形成雏形、最有潜力的地方,也是最有可能突破的区域。发展现代农业特别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这是关键,是龙头,是重中之重。通过改革破解体制机制制约,黑龙江要闯出一条路子,给全国做示范”。
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三农”协调发展,需要农民土地与其他先进生产力要素融合。而只有更多资源下乡,才能带动农民、推动农民与先进生产力融合发展,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和社会文化共同进步,实现农村繁荣、农民富裕、农业发展。
这才是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三农”的精髓所在。
三、只有创新,才能加快“三农”发展
站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界格局下,执政党为民执政的理念下,在如何协调破解“三农”多方面矛盾的实现背景和如何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下,用“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理念引领“三农”体制变革,不仅具有政策针对性、理念贴近性和逻辑通达性,也特别适合目前的国情、农情、民情,更能有效提高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农”变革已进入深水区,从理论引领、战略谋划、顶层设计等方面客观评价,“五大发展理念”对“三农”变革可谓意义重大。只有融合五大发展理念之创新的精髓,才可能走出目前的“三农”发展困境,并在发展中寻求突破。
全面创新,应成为我们制定“三农”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和基本原则,成为论证和辨析“三农”各项现行政策、现行法规、现行制度、现行观念、现行逻辑、现行模式、现行体制、现行思维的理论引领标准与实施的评判和执行标准,从而推动“五大发展理念”国策在三农领域系统落地和完整实现。
“三农”全面创新,需要涉及理论,法规、体制、模式、路径等全面创新改革和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阶层以及农民群体需要在对“五大发展理念”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切实贯彻和实施,才能加快“三农”创新变革。在“三农”实际发展中,推动创新理念有效践行。
关注“三农”问题,一起讨论“中国农业向何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