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 > 致富之道

打造特色产业 让农村变景区 农产品变旅游商品

来源:互联网

  11月9日讯 自来水管网修好了、村卫生站建起来了、道路平整了、贫困户家庭在校学生有补助了……这是博罗县杨村镇石滩村近两年的变化。以往,这是许多村民期盼的事情,如今正在逐步实现了。

  位于杨村镇东部的石滩村,2015年被定为省级贫困村。自去年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开展以来,市纪委监察局挂钩帮扶石滩村,驻村工作组坚持以不计付出、不求回报,坚持“热心、真心、主动,才能得民心”的工作理念,各项帮扶措施顺利推进。根据帮扶目标,该村剩余12户贫困户预计今年底将全部脱贫出列。

  抓党建促扶贫

  “村集体收入极低,基础设施落后,村民居住环境相对恶劣。”这是驻村工作组对石滩村的第一印象。而且,石滩村2015年还被上级组织部门认定为软弱涣散村党组织。


农村变景区  农产品变旅游商品

  扶贫先扶志,驻村工作组坚持扶贫工作与基层党建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我们通过多次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支部会,加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支部、学习型个人’建设等方式,不断提高基层党支部凝聚力、战斗力。”市纪委驻村干部兼石滩村第一书记李应文介绍,石滩村基层党建工作有了大改观,并在去年得到省组织部的高度肯定,顺利摘掉“软弱涣散”党支部的“帽子”。更重要的是,通过抓党建促扶贫活动,群众“等、靠、要”思想明显减弱,自力更生能力明显增强。

  据统计,石滩村集体收入从2015年的2.67万元,变成现在的每年超62万元,增长20多倍,石滩村也从过去博罗东部片区“最穷村”变成如今的“最富村”。34户贫困户中有22户42人于2016年实现脱贫,剩余12户41人今年底将全部脱贫出列。

  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石滩村生态农业基地的蔬果大棚内,49岁的贫困户叶锦梅登上梯子采摘小黄瓜。叶锦梅家有五口人,患有眼疾的家婆今年82岁。以前,她和丈夫靠着种田维持家庭收入,除去成本年收入只有1万多元,收成不好时只有数千元,日子过得很拮据。


图片来源互联网

  “以前自己种田收入少,要靠天吃饭,现在在家门口就业,还能照顾家庭,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叶锦梅介绍,在基地工作每个月有2000多元稳定收入,一个人的收入就比以前一家人种田的收入要高。并且,其自家几亩田地租给企业,每年租金数千元。

  “基地为村提供了28个就业岗位,我们组织有意愿的贫困户到基地工作,让贫困户实现 ‘家门口就业’,增加家庭经济收入。”李应文介绍,驻村工作组重点抓项目扶贫。例如,采用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建设首期200多亩的生态农业基地,引进农业龙头企业——— 惠州市东部湾农业生态有限公司,由该公司承包经营,发展现代农业观光旅游,打造集果蔬种植、休闲旅游于一体的特色产业,实现农村变景区,农产品变旅游商品,农民变旅游从业人员的转变。

  值得关注的是,基地种植了一大片格桑花。李应文介绍,格桑花在今年元旦就开花了,吸引许多游客前来。春节和三八妇女节期间,有约10万名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和购买农产品。

  打造新农村标杆

  “如今,很多人回到村里后,可能认不出这是石滩村。”该村贫困户叶连波感叹道。据悉,除了改善贫困户自身生活外,帮扶单位也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着手,逐步改善村民居住环境,通过近2年的帮扶,村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例如,投入5万元修复村自来水水管网,解决群众用水难的问题;投入15万元修建村卫生站,解决群众看病远、看病难的问题;投入54.5万元修缮办公楼,方便群众办事,为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投入40万元为村办公大楼配置电脑、空调等办公设施,进一步改善村委办公条件;投入270.92万元,对4.85公里村道进行硬底化建设;通过协调筹集资金对茅塘堤坝路约2公里进行了平整(铺上石仔、石粉),解决村民行路难问题;投入24万元对部分村道安装路灯,方便群众出行……

  李应文表示,驻村工作组下来将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要求,以更高的标准、更大的力度推进石滩村各项建设,以恒大集团援建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切实抓好扶贫项目落实。完善新农村示范村建设规划,继续在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乡风文明等方面精准发力,努力将石滩村建设成为村容整洁、生态良好、产业发达、和谐民主的新农村标杆。

精彩阅读

如何去除腋下副乳 副乳整形手术切口有几种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 种桑养蚕成为农户增收新亮点

怎样丰面颊最安全 自体脂肪丰面颊多久恢复

气候变暖威胁可可树生长 巧克力或30年内绝迹

如何快速祛斑美白 E光祛斑有什么优势

Copyright© 华新传媒网